国际零部件企业的“加减法”
时光滴答,分秒不停。市场诡谲,格局突变。
笔者梳理案例发现,这些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加减法”的运用得心应手,一方面不断剥离传统低端的、非核心的零部件业务;另一方面也从整体考 虑,通过收购来加强符合集团战略的传统核心业务。在2015年的重组案例中,麦格纳的表现最为突出。2015年3月,麦格纳将汽车内饰业务出售给西班牙安通林集团;7月16日,麦格纳以19亿美元收购DCT变速器技术领先者德国格特拉克100%股权;10月,麦格纳又协议收购英国的白车身一级供应商斯塔柯汽车有限 公司。
从麦格纳的整体战略来看,剥离掉非核心业务是为了集中更多资源专心发展电子、动力总成及电池等主力业务。这种既加又减、有进有出的行为,直观体现了国际零部件企业在重组时对未来集团整体业务发展的综合考虑。
此前,笔者做过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表示,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主动剥离一些非核心业务,内在动因是出于追求高端价值链市场,这多是出于企业战略考虑及对行业未来发展的预判。
日本THK收购美国天合旗下悬挂业务;博格华纳以9.51亿美元收购雷米电机;佛吉亚将汽车外饰业务出售给全耐塑料……这些国际企业的并购案例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2015年虽然过去,2016年依然会来。国际零部件企业以核心业务为整合点进行布局的行为不会结束,且将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展开,更会与未来汽车发展技术方向保持高度一致。
虽然都是重组行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是需要借鉴,要具备更好的全局观和前瞻性;且不能一味地做“加法”,也要重视“减法”的作用,从而轻装上阵,疾步前行。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otol-cn.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XINGKONG.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otol-c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XINGKONG.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陈华出任康明斯中国供应链、质量和信息技术执行总监[09-26]
- 成都客车森鹏电子共携手 绘制海外绿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欧美市场 精进电动耀动2024汉诺威商用车展[09-26]
- 玉柴参加“与中国驻东盟经商参赞面对面”交流会[09-26]
- 北京祥龙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09-26]
- 媒体关注:从未势能源看中国氢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09-25]
- 尽显“全天候”品质 欧辉BJ6105确实有点大不同 [09-25]
- 森鹏出海 领航商用车数智化转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