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件反倾销锋芒渐露 中国活该吃闷亏?
中国客车英文网[www.chinabuses.org]: 国际贸易定价权几近崩溃的同时,中国的本土贸易市场也在被外国企业用“高端产品”蚕食着。6月30日,就碳钢紧固件产业情况以及该案的产业损害调查情况,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巡视员宋和平坦言,欧盟进口紧固件的倾销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2/3的国内同类企业或是关门停业或是处于半停产状态。
业内专家则表示,此案终裁对我国紧固件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恢复公平的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人士表示,在近期我国外贸频频遭遇国外反倾销大棒之时,紧固件能率先奋起反抗确有示范效应。但相比在反倾销税率一项,相比于欧盟、美国等国家动则70%、80%的税率,我国6.1%-26.0%反倾销税显得力度不够。
外商“高端”倾销 中国紧固件企业仅剩1/3
碳钢紧固件有着“工业之米”之誉,俗称螺丝螺母,是机械基础零件,大到航天飞机、汽车和机械设备,小到桌椅板凳,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此前全球紧固件需求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由于亚洲地区的制造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全球紧固件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北美、欧洲在向亚洲出口高端紧固件的同时,正将高档紧固件生产向亚洲地区转移。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国,国内该产品生产和贸易企业近1万家,贡献了100多万人的就业率。国内紧固件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外厂商不惜以倾销等不正当手段加紧抢占我国市场。
权威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我国紧固件出口量为269万吨,仅比2007年的257万吨增长了4.67%,2008年全年出口金额约为43.96亿美元,同比增长34.97%。
业内专家介绍,我国相关行业出口大幅下滑,行业目前有1/3的企业已经关门、1/3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宋和平告诉笔者,受国外被调查产品的冲击,一方面国内相关产业呈现出开工严重不足、企业库存增加的现象。
另一方面,国内产业出现亏损,导致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恶化。数据表明,自2005年始15家重点抽样行业33个月累计亏损高达1.5亿元。
在宋和平看来,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大幅增长使得国内产业未能获得应有的增长,同时进口价格抑制国内同类产品,导致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传导机制受阻,致使我国紧固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首次交锋:中国争夺话语权态势渐显
笔者了解到,此次反倾销制裁并不是单方面的举措,而是我国争夺紧固件国际市场的一次交锋。
“本案案情非常复杂,其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品四案’可谓牵扯面广、时间跨度长。”宋和平透露,一个产品涉及2007年欧盟对我紧固件的反倾销案;2008年我对欧盟紧固件的反倾销案;以及中欧双方将对方互诉至WTO争端解决机构四个案件。
翻开紧固件在国际贸易中的争端历史发现,早在2007年11月9日,我国就遭受了来自欧盟对我紧固件的反倾销大棒。而仅2009一年内,国内紧固件就遭遇了三项贸易救济。
2009年1月31日,欧盟对我采取紧固件的反倾销措施,征收最高为87%的正式反倾销税。同年3月26日,美裁定我国紧固件倾销幅度为55.16%-206%。3个月后,美再次对原产于我国内地和台湾某类标准钢铁紧固件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征收66.87%-205.97%的反倾销税。
“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相互制约很正常,我国首次对外发起的紧固件产品反倾销案的裁决,显示了争夺话语权的勇气。”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副研究员闵森解释说。
反倾销税率最低相差 3倍专家认为力度不够但仍有利好
对欧盟进口紧固件征收6.1%-26%反倾销税的裁决,相关企业却表示出失望,而企业不大满意的根源是因为欧盟自去年对我相关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中,征收77%-85%的正式反倾销税。而美对我国紧固件征收的反倾销税中,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206%,三项对比来看,我国对欧进口紧固件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显得“力度不够”。
对此,闵森认为国外整体贸易保护主义较为强烈,贸易救济由来已久,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反映到税收条款上就出现力度较大的情况,加之双方征收反倾销税对应的商品品种、构造等不同,所以造成了欧盟对我征收的最低反倾销税都快接近我国对其征收最高税的3倍现象。
“反倾销税制裁力度对于国内紧固件企业受惠是稍小了点,但长远会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同时可加紧相关行业加速优化组合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闵森看来,尽管此次中国紧固件首轮反倾销被指力度不足,但敢于争夺话语权仍然给国内企业带来一丝光明。
“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战略性产业,交锋给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将有助于推动国内紧固件行业向高新技术战略性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专家观点得到了宋和平的佐证。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otol-cn.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XINGKONG.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otol-c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XINGKONG.COM)”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比亚迪向乌拉圭电动公交运营商交付100台12米纯电大巴[09-24]
- 海外一线坚守者,点亮世界“安凯红”[09-14]
- 搭载先进动力系统 比亚迪匈牙利工厂第700台纯电动大巴下线[08-30]
- 绘就交通新画卷 亚星客车成功交付坦桑尼亚[08-29]
- 行业观察|国产新能源客车是否受欧盟电动汽车关税新政影响?[08-28]
- 节能环保至上 金旅客车缘何收获北欧客商点赞?[08-27]
- 产品推介+现场签约 中通客车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墨西哥)举行 [08-23]
- 中车电动达喀尔项目:成功是我们拼搏出来的丨企业文化故事④[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