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年7月中旬的汽车博览会,适逢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庆典、在中国汽车起源地长春举行,汽车界骄子群聚,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一片祥和气氛中,中国某经济方面权威报纸称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五十年发展发生惊天巨变,令人激动的文字中对汽车工业赞誉有加,遗憾的是,没有一句话提到客车。多多少少有些反映出客车工业的几丝寂寞和尴尬。
 
 中国老百姓没富余到家家买私家车的份上,中国的老百姓还需要客车作为代步工具。所以,仍有一群执著的人在这种被人淡忘的世界中编织着中国客车的理想之路。
 
 目前,国内客车发展十分迅速,交通部规划:2005年我国公路客运车辆将达64万辆,其中,高档客车比重占有10%,其中的旅游客车保有量将由目前的18万辆到2005年的22万辆。
 
 2010年客车将达90万辆,中高档客车比重达25%。这组数据说明了客车市场的需求量十分惊人,也客观上为客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应该说,92年第一辆安凯客车的问世,就吹响了中国客车高速发展的冲锋号。随后,多家客车企业或与外国合资、或引进国外技术,使得中国客车技术含金量陡增,虽然被称为组装厂。但事实是客车的安全性能、舒适性能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6家带有外国资本及技术血统的企业存在,以及2家国外高档成熟客车底盘的国内生产,标志着中国客车与世界接轨了。
 
 客车合资企业一览表(表二)
 
 
| 企业名称 | 四川丰田 | 亚星-奔驰 | 广州五十铃 | 沈飞日野 | 天津伊利萨尔 | 西安西沃 |  
| 国外企业 | 日本丰田 | 德国奔驰 | 日本五十铃 | 日本日野 | 西班牙 | 瑞典沃尔沃 |  
| 企业名称 | 桂林大宇 | 一汽延边 | 常州长江 | 上海申沃 | 沈飞飞龙 |  |  
| 国外企业 | 韩国大宇 | 韩国现代  | 意大利依维柯 | 瑞典沃尔沃 | 台湾地区 |  |               引进产品技术的客车企业一览表(表三)
 
 
| 企业名称 | 安徽安凯 | 合肥现代 | 江阴常隆 | 江苏牡丹 | 北京北方 |  
| 国外企业 | 德国凯斯鲍尔 | 韩国现代 | 西班牙 | 日本丰田 | 德国纽普兰 |  
| 企业名称 | 金华北方 | 横店神马 | 中通客车 | 青岛太平洋 |  |  
| 国外企业 | 德国纽普兰 | 香港地区 | 荷兰博发 | 澳大利亚 |  |  此次车展,虽然参展的厂家不多,但各种滋味还是值得品味一番。好的方面确实值得拍手庆祝:
 
 笔者在3月份上海车展及此次长春车展上,都带着近乎苛求的眼光看大金龙客车细节方面的处理,结果是真的很好。事实证明,龙头企业的关注与努力,确实带动了整个行业的价值取向,此次长春车展各厂家制造工艺普遍好转,任何一个企业,当产品的细节问题得到关注和解决时,也预示着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劣的方面也确实值得深思:
 
 此次车展也看出客车行业还存在很多发展误区及不足:
 
 1)抄袭现象严重。
 
 此次车展,很多厂家造型趋于相同,大多脱骨于大金龙的"欧洲之星"造型,模仿没有错,也是一种提高的方式,但如果这么多厂家不约而同的模仿,那么,外形设计上客车行业的水平可见一斑:缺乏创造性。长久下去,不利于行业的进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专业人才的缺乏。
 
 2)客车开发手段及方式值得商榷。
 
 许多企业底盘配置上采用菜单形式,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搭配,其销售手法上确实灵活,但这些组件的匹配性难以保证,其可靠性、安全性值得怀疑。参展的新车基本上是几个月的开发周期就推向市场,不经过严格实验后的完善工作很难保证其性能。所以,目前的国产客车产品故障率居高不下。
 
 3)新车开发前的市场调研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客车企业和客运需求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此次车展,某企业展出了新引进的12米及11.5米的客车,其优质的性价比确实吸引了不少运输企业的眼球,许多企业对其11.5的产品十分感兴趣,当时有企业提出订购30台11.5米的客车,可遗憾的是此家企业今年订购了240台的12米车CKD合同,11.5米的只订购了3台,当企业的车型战略与市场的真正需求不匹配时,除了完善自己的开发前市场调研工作外别无他法。
 
 4)部分经销商素质低下,也将制约行业的发展。
 
 号称"业内价格杀手"的某企业此次参展由当地经销商承办,笔者试图与此经销商沟通,可发现只是徒劳,当时主事人不懂半点技术,几句话都是车便宜,不买这买啥的话,言语间有当街叫卖之嫌,也就不敢奢求其能够说明产品的竞争优势所在了。也许,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不能不说明业内有些企业选择经销商时考核的标准不理智。这也许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是行业发展了,才对经销商自身素质做以要求,还是先提高经销商素质,从而更好促进行业发展。唯一希望的是:这种现象不是客车经销界的主流。
 
 5)市场策划在很多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但此方面人才缺少真的令人担忧。
 
 此次车展,笔者本来抱着多种学习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各企业的宣传推广工作,可遗憾的是除了大金龙外,其余企业连个简单的展台都没有,其实,参展费用很高,如果不抓住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真的很可惜。完全可以对现场观众进行低投入的促销活动,来看车展的人,终归有些人会坐车外出,他记住了你的品牌,在不受票面价格因素的影响下,就可能对你的车产生好感,就可能乘坐你的车,如果你的车还不错,就可能继续乘坐,最后形成终端乘客的品牌忠诚度,从而影响客运企业的购买取向,更不要说其中不乏直接买车和影响购车的人存在,所以,真的替这些企业可惜,在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的时候,和轿车的宣传一比,被报纸传媒忽略也不算十分冤枉了。
 
  
   笔者和几家企业的经理级别人聊过其企划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有一家老总坦称其策划人员没一人懂客车。业内普遍存在懂客车的人不懂企划、懂企划的人不懂客车的现象,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方法有二:
 第一:最直接易行的办法,通过系统培训自己公司有潜力的技术人员转岗到企划岗位。
 
 第二:高校开设汽车企划专业,为客车业提供专业人才,笔者曾建议母校-素有"中国客车界工程师摇篮"之称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汽车学院开设此专业。
 
 希望目前的状态,能引起业内高层的足够重视并予以解决。
 
 结束语
 
 也许,笔者带有挑剔的眼光看待此次车展,但是,无论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制造、市场推广、销售以及售后多方面有一个环节不成熟,客车业也无法真正壮大起来,所以,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整个行业的人去努力,现在被人遗忘只是尴尬,等十年后,中国汽车工业六十年庆典时再被遗忘,那只能是耻辱了。好在,还有你、我、他很多人在默默耕耘。
 
 写到这,随手翻阅案头的《营运客车资质等级评定》,发现等级客车要求发动机只能中、后置,不知道专家们的初衷何在?但我却深深为畅销全国的考斯特家族不平了,即使考斯特们并不主营客运。
 
 |